《经筋骨推拿疗法》继承中医传统按摩推拿之精髓,经过历代推拿专家整理、实践、丰富与提高,以中医经筋、骨络、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,将人体经筋、经络、肌肉、骨骼作为调理部位,应用揉压、导引、按跷、理筋等传统推拿手法,以筋带骨,调骨不动骨,帮助人体达到疏通经络、排除毒素、调和气血、平衡阴阳、修复损伤、滑利关节、骨骼复位的效果。
经筋骨第三代传人林卫东先生,师承北京按摩医院原副院长第二代传人王友仁先生,刻苦钻研经筋骨推拿疗法,总结多年临床中积累丰富经验,结合传统医术、丰富并发展了经筋骨推拿疗法。林卫东先生请两院院士、国医大师、非遗传承人组建专家团队,积极研讨,从大量中医古籍中汲取理论知识,结合现代医学和临床合力编撰了书籍《经筋骨调理与健康》,让中医非遗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与保护。
经筋骨推拿疗法的溯源
经筋骨源自《皇帝内经·素问》,经筋是推拿学最早被认识的学术成就,早期雏形见于《十一脉灸经》及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,而“经筋”一词首见于《灵枢》。明代张介宾指出:“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,何也?盖经脉营行表里,故出入脏腑,以次相传;经筋联缀百骸,故维络周身,各有定位。虽经筋所盛之处,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,以筋会于节也。筋属木,其华在爪,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,而后盛于辅骨,结于肘腕,系于关节,联于肌肉,上于颈项,终于头面,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。筋有刚柔,亦犹经之有络,纲之有纪,故手足项背,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,而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。但手足十二经之筋又各有不同者……”。
以十二经筋为基础理论,调理原则“以痛为腧”
“以痛为腧”出自《黄帝内经》《灵枢•经筋》,是对《内经》以前以痛点为推拿部位的历史延革过程的总结。经筋系统逐渐形成的同时,古医家还发现:除了原本由某个痛点(结筋病灶点) 调理相应部位疼痛外,常随着结筋病灶点疼痛的缓解,即在解除了对经脉卡压的同时,也调理了筋性经络、内脏性疾病。
经筋骨推拿疗法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