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人物,他们的名字娃赫地写在史书上,但是后代却很少知道他们。相反,一些在史册上缺乏记载的人物,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却长期而广泛地在民间流传着。陈元光就是后面所说的这样一位有趣的人物。新旧((唐书》上没有他的事迹记载,但是从闽南到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省,一千多年来,人们怀念他,崇敬他,并流传着不少动人的故事。他对漳潮地区的开发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。
陈元光(658--711),字廷炬,河南固始人,父陈政为唐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,奉唐高宗命令进戍绥安(今福建云霄),陈元光以鹰扬将军随父戍闽,此后即从事漳潮地区开发。
唐总章二年(669年)泉潮间蛮獠反,唐高宗下诏命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,“率府兵3600名,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,从其号令,前往七闽百粤交界,绥安县地方,相视山源,开屯建堡,靖寇患病炎方,奠皇恩于绝域”。这道命令要求“莫辞病,病则朕医;莫辞死,死则朕埋”。“斯誓斯言、爰及苗裔”。(唐高宗《诏陈政镇故绥安县 地》)。这可说是一道很严厉的命令。 陈政父子入闽后对闽南的治理、开发,可以分为三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,稳定局势时期。这个时期以作战为主。陈政率兵进伐时,寡不敌众,退守于九龙山(今漳州南),奏朝廷请求加派援兵。朝廷命令以陈政兄陈敏、陈敷,领军校五十八姓来援,后来陈敏和陈敷死于道中,他们的母亲魏氏足智多计划,代领其众。援兵入闽后与陈政会齐,击败蛮獠,屯兵于云霄。这是陈政人闽后扎下根的第一阶段。
第二阶段,设置地方政权与恢复社会经济阶段。垂拱二年(686年),陈元光上表请于泉潮问增置一州变原来的七闽为八闽,并委派地方官吏。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,于是因地为名在漳江旁建漳州,辖漳浦、怀恩二县。并且朝廷令陈元光兼刺史之职,自别驾以下,得自辟置。可见唐王朝对陈元光父子是很信任的。
建置漳州以后,陈元光“乃率众辟地置屯,招来流亡,营农积粟,通商惠工,奏立行台于四境,时巡逻焉”。从这时起,“从距泉兴,南逾潮惠、西抵汀赣,东接诸岛屿,方数千里,无烽火之惊,号称乐土。”(见《云霄县志.名宦》)这里所描绘的也许有夸张之嫌,但建州之后,陈元光及其部下就着手大力恢复经济工作,这是正常的。这一长期混乱的地区得到治理,老百姓自然十分感激陈元光,因而景云二年(711年)当陈元光作战阵亡时,“百姓哀号,相与制服哭之。”设置地方政权和恢复发展社会经济,是陈元光人漳后的第二阶段的主要活动,用了25年时间。
第三阶段:巩固与发展经济时期。陈元光死后,他的部下和子孙继续进行开发闽南的活动。陈元光的子陈晌,孙陈酆、曾孙陈谟,历任漳州刺史。据记载,陈谟至元和十四年(819年)卒,也就是说从公元669年陈政人闽至公元819年陈谟卒,在长达l50年的时间里,陈家五代人及其从河南带来的部下们,一直致力于闽南地区的开发,直到陈谟的儿子陈泳到外地做官为止。这是第三个阶段。《旧唐书》记载,到天宝年间,漳州已有5346户,l7949人,更有意思的是陈泳最后的任职是在河南老家当光州司马。
天一阁本的((嘉靖固始县志》中说:“固始衣冠南渡大较有三,按《闽中记》,永嘉之乱,中原土族林、黄、陈、郑四族先人闽,今闽人皆称固始人,一也……王潮之乱,十八姓之闽,二也……又靖康南渡、衣冠文物荡然一空,三也。”其中竟丝毫没有提及陈元光人闽之事。乾隆五十一年撰修的《固始县志》也没有任何地方提到陈元光入闽,这的确是一件不公平的事。其实中原几次南迁,对闽南影响最大的应是陈元光的人闽。从人闽的规模和人数来看,晋代一次人数较少,而唐初陈元光人闽人数却是比较多的,人闽者有先后两批,第一批由陈政带去的,有3600多人,这有文献可考,第二批由陈政的兄长带去的58姓,具体人数却不清楚,但数量必然不会少于第一批,因为这次是聚族而行,兼带家属,数量自然较大。